大师资讯

在渝北巴渝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水浒》108将”木雕,这是渝北区木雕艺术家姜凤鸣的作品。《水浒108将》木雕记者找到姜凤鸣时,他正在自己位于渝北翠湖路的老房子里埋头雕刻,工作台上全是雕刻工具,大大小小地摆满了一桌。他说,平时用到的工具有上百种。姜凤鸣的木雕,只是渝北木雕文化的一部分。一代代渝北木雕匠人,曾在这里创造出独特的“渝派木雕艺术”。从乡村木匠到木雕艺术家姜凤鸣居住的老房子就是他的工作室,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甚至家里的椅子、烟缸、桌子等家具也基本都出自他手。他说,自己曾经是个木匠。姜凤鸣出生于1951年,从小在渝北乡下的村子里务农。1968年,为了挣更多的工分,17岁的姜凤鸣开始学木工。从此,渝北多了个“姜木匠”。1989年的一天,姜凤鸣听人说当时的江北县文物部门要做工艺品展览,邀请有木雕技术的人参加。这时候姜凤鸣才知道,木头除了可以做家具,还可以做成艺术品。于是姜凤鸣用了数天时间,做出来一支拐棍和一对狮子参展,“当时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一共有30块钱的奖励”。巴渝民俗博物馆藏品《雕花木床》从此以后,姜凤鸣开始下决心,要从“木匠”变成“木雕艺术家”。没学过美术 一年雕出108将在1989年的重庆,搞艺术是件新鲜事,姜凤鸣说服妻子卖掉家里存的粮食和腊肉,换回了足够做一年的木料。从木工到木雕,起步都是很难的,姜凤鸣说自己在那段时间几乎天天6点起床,凌晨才睡去。对于没经历过正规美术训练的姜凤鸣,他必须按照比例把雕刻的对象画在纸上,再一点点通过木头临摹出来。这时候他得到一册“《水浒》108将”的画册,于是就开始临摹108将。“刻《水浒》里的108将也需要很多想象力,因为他们在书上是平面,而我要把他们刻成四个面。”姜凤鸣告诉记者,从选材到打磨成型,要经过七八道工序,难度很大。花了一年时间,“《水浒》108将”雕刻完成,很快轰动业界,参加了市、县级的多次展览,并被巴渝民俗博物馆所收藏。与木头相伴46年 雕出“民间味”25年来,姜凤鸣还雕出了“三国73将”、“八仙过海”以及木雕《清明上河图》等2000余件作品。交谈中,记者注意到他的手指比普通人粗了不少,满是老茧。“这都是46年来天天弄木头造成的。”“有过艰辛,去景区卖木雕被商贩骗过,差点就放弃了。得过一些奖,也被评为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家’等称号。”对于荣誉,姜凤鸣显得并不是特别注意,神态远没有说起木雕的时候的那种兴奋。对于姜凤鸣的木雕作品,渝北区文联相关专家评价说:“虽然没有学院派的端庄,但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并不程式化,是实实在在的民间味道。”满金雕花家神龛 被誉为“中国第一龛”,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渝北区文物管理所渝北木雕 曾是重庆雕刻艺术之巅渝北的木雕艺术,不止姜凤鸣一人。渝派雕刻工艺形成于清中晚期,其主要应用在家具制作和建筑构建装饰上。以其雄伟、稳重、华丽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渝北在清中晚期,曾是渝派雕刻工艺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之一,从遗存大量的木雕工艺品可见当时的发展状况。渝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鸣告诉记者,渝派雕刻工艺刀工细腻,做工考究,精雕细琢,形成富丽华贵、雍容繁缛的工艺特征。陈列在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的金髹满金雕花架子床、家神龛为代表的家具,就是渝派雕刻工艺的代表作,体现了渝派雕刻工艺品的最高成就,成为重要的工艺瑰宝。(马茜∕编辑) [详细]
人物名片 李涛,收藏家,济南相声小剧场芙蓉馆馆主。收藏老家具二十多年,现有藏品上千件。“何处桃源可避贼,携将鸡犬与闲身。但无蛇虎皆安土,剩有山云是主人。”这首诗是李涛于商海沉浮十几年后,终叶落归根,回到生养他的老济南时有感而作。李涛是个“老传统”,喜穿一身灰白长马褂,留着络腮大胡子,童颜鹤发。他是相声名家金文声的徒弟、郭德纲的师弟、道教弟子、海外商人、收藏鉴赏家……这么多的标签,似乎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他最痴迷的,莫过于那些岁月中走过来仍熠熠生辉的老家具。青砖小瓦,飞檐斗拱,朱漆大门,古色古香的芙蓉馆空中四合院,便是李涛的藏宝之地。“我看到老家具就想收藏,不收藏起来浑身不得劲,太喜欢了。”看着这些年的收藏,李涛不禁感慨起来,随着他的诉说,我们的思绪都飘向了他与家具相识、相伴的那些岁月。结缘家具年少时李涛出生于济南的一个老革命家庭,父亲是名老红军,老来得子,对李涛自然是疼爱有加。老一辈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也因此小小年纪就对古玩字画、老建筑、老家具有了特殊的感情。一次,李涛跟随父亲去古玩店,父亲看见一个花几,实在喜欢,东拼西凑了七八元钱,终将它买回了家,当时职员一个月的工资才不过二十几元,已经算是花了高价。这是李涛第一次真正对古典家具有了深刻印象。后来遭逢文革,人心惶惶。家里有旧家具的要么直接破坏,要么偷偷在半夜将其扔到河里。年幼的李涛目睹此情此景,心中惋惜不已。偏爱老家具的父亲还是成天念叨着想拥有一套八仙桌,遗憾的是最终都没能实现。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一颗想要完成父亲愿望、也想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了芽。一入收藏“误”终生年幼时的经历让李涛对传统家具产生了一种敬畏感,而恋上古典家具还得从他经商后说起。上世纪90年代,李涛在国外经商期间,看到很多国内的老家具流失或遗散在世界各地,儿时老家具被破坏的记忆被唤醒,一股悲伤油然而生。但这一回,他已不再是那个“无能为力”的小孩童了,决定略尽绵薄之力保护一些老家具。因为商业上的积累,李涛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便开始大范围地搜罗老家具,福建、浙江、江苏、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很多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藏品中,不乏他的得意之作。有一年他外出收家具,来到安徽的一处乡下,发现那儿的农户家里有许多造型精美、木料精细的家具,却没有引起当地人的重视,甚至被当作柴火用来煮饭。彼时,李涛已经练出一双“慧眼”,看到那些家具之后,当即决定全部收回,再找寻当地工人修复完善,运回济南。如今,看着当初低价收回的清代金丝楠木拔步床、清乾隆时期的金丝楠木八仙高浮供案等家具,李涛甚以为豪。他说这些家具木纹华丽,全部纹饰均为手工雕刻,十分难得,另外还有一张瘿木大圆桌,整个圆桌面是用一块独板制成,而瘿木又是以其独特花纹备受历代文人推崇的材质,且品相完好,十分罕见。收藏就像鸦片,“害”人一辈子当然,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李涛在收藏的过程中,也吃过亏,上过当。一次,李涛看见某农户家的一张床造型别致,询问之下得知,老人病了,正巴望着有人把这“传家宝”老床买走,好有钱去看病。了解情况后,李涛出了高价买下这件“宝贝”,并感于老人家生活的艰难,特地买了一张新床相送。如此,他才安心地带着那张床回到济南。其实那床破损已相当严重,一般的人修缮不好。不得已,他找来那村子里的工匠来修理,谁知人家撇下一句话:“这样的床我们那多的是。” 李涛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但转而一想,好歹那笔钱也解了老人家的燃眉之急,无形中也算做了一件好事。谈起收藏,李涛自有他的一番见地。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他几乎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和很多家具收藏家不同,他并不在乎家具木质如何,在他的收藏体系中,包含了楠木、松木、榉木、榆木、樟木等木材制作的家具,名贵的红木家具反而并不多见。“我收藏的这些家具多半是来自民间,看中的是精美的工艺以及其中蕴涵的历史感。木质随缘,并不刻意去追求。收藏老家具,本质上是在收藏一种工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许多民间的老家具被破坏得很严重,而许多人还没有注意到这些老家具的价值所在,在这之前,收藏就更显得重要了。”李涛平静却坚定地讲述着他的收藏经。每每想起那些收藏家具的点滴,李涛总是情难自禁。他笑着感慨:“收藏害人,就像鸦片,害你一辈子啊。”玩笑间,颇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姿态。传承是收藏最大的意义常去芙蓉馆的人都说:“这是济南最传统的曲艺园子”。李涛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经营着这座曲艺馆。作为馆主,在他看来,芙蓉馆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他对传统曲艺的精神寄托。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听曲、学曲,也希望这里能成为那些爱曲人的一个心灵驿站。2010年,芙蓉馆重建,李涛特地将自己多年收藏的老家具放置其中,不少人因此慕名而来参观。至于为何会产生这个想法,他说:只有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受家庭的影响,儿时的李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之后经历过“枕在钱上睡”、“钱用卡车装”的暴富经历,也有过身无分文的落魄与尴尬。商海沉浮十几年,一路风风雨雨走来,反倒让他的心安定下来。相声曲艺、老家具和古董收藏,在他的生活中,这些爱好也慢慢演变成一个能够相伴一生的“事业”。拜金文声先生为师研习相声曲艺、创办芙蓉馆教授曲艺经典、学习道教文化丰富内心。在他常常不自觉的笑容里,看不到任何尘世的杂念,解读出来的尽是人生的豁达。他说:“收藏老家具最大的意义,是让人们意识到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这些家具包罗万象,从各个侧面展现着传统的丰富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也许只有像他如此,才会愿意去扛起保护传统老家具的大旗,去奉献出全部力量来传承传统文化。(方苗∕编辑) [详细]
人物名片:杨明洁,1975年生,杭州人,著名工业设计师、收藏家。曾获包括德国红点奖、iF、日本G-mark、美国IDE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在内的八十多项设计大奖,其作品展出于全球各大设计展与博物馆。2005年创办YANG DESIGN(杨设计顾问机构),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前瞻思维的设计顾问公司。作为2014年被评为最具品牌号召力的著名设计师,杨明洁表示,中国传统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许多品种还停留在对前人的不断模仿与复制中。苏州传统手工艺发达,2014年12月1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应带头通过设计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中国手工艺走向世界。苏作需要标志性的文化样式和产业形态 记者:苏州创博会组委会和您的团队联合启动了“苏州新手工艺运动”,能否谈谈您对苏州手工艺的理解?杨明洁:手工艺界有一个专门名词叫“苏作”,这是特指具有鲜明苏州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清代浙江巡抚纳兰常安在他所著的《爱宜室宦游记》中说:“苏州专诸巷,自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凡金银、琉璃,绮彩、锦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也就是说,苏州所产精美细致、构思奇巧、精雕细琢、细腻飘逸、具有灵气的传统手工艺术品被统称为“苏作”。苏州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在全国工艺美术11个大类中,苏州拥有10个大类3000余品种,许多项目技艺精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比如苏州的桃花坞版画就非常漂亮,苏绣也是如此。总之,历史上苏作辉煌一时,苏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中心之一。直到现在,苏州的工艺美术仍很发达,各门类的生产企业(包括民营和个体企业)超过61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生产销售总量超过160亿元。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其中手工艺类有3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9项,其中手工艺类有18项。正因为有这么好的基础,所以2014年12月1日,苏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不断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与设计产业、时尚产业以及当代生活空间融合不足,渐渐跟不上时代需求,没能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样式和产业形态。当然,这并不只是苏州一个地方的现象,全国许多地方也都如此。记者:怎样看待当今苏作的影响力?杨明洁:我觉得对于苏州这样的城市,一定要用国际视野去审视。总的看,眼下苏作在国际上影响力不大,全国其他传统工艺更是如此。大家看,如今有着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手工艺产品品牌有多少?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很多停留在对前人的不断模仿与复制中,却从未在全球获得足够的地位,但脱胎于传统手工艺的众多欧洲奢侈品牌做到了。我们说到法国忠于传统手工艺的“爱马仕”,我们许多人更愿意花很多钱去买“爱马仕”产品,却不愿意花同样的钱买苏州的手工艺品,国内其他地方的手工艺品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为什么?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手工艺,重新思考“苏作”。中国工业设计曾经停滞两百多年记者:您觉得,苏作等中国手工艺产品缺少国际影响力的原因是什么?杨明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设计出现了长时间的断层。记者:您是这么发现这个情况的?杨明洁:我在上海建了中国第一座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杨明洁工业设计博物馆,在收藏这些藏品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从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族群所用的产品上面,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文化、工艺。于是我画了一张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的对照表,以时间为轴,看不同时间点西方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尤其是这其中跟设计有关的事情,进行两相对照。结果发现,中国没有经历过蒸汽机时代的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电气时代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一个差别在于工业革命后机器化大生产的产品,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种类上要多出许多,而且有很多十九世纪的产品,但中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已经算早的了。记者:那之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水平怎样?杨明洁:我们知道,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加工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经历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等发展阶段。中国手工业设计曾经很发达,上一个高峰是在明代,那时候中国木制家具的水准在全球范围内是一流的,工匠对材料的处理、加工工艺炉火纯青,造就了明代家具高品质的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到了清代,整个体系渐渐被破坏掉,到清代中期后,自主研发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少,中国工业设计因此出现了一个长达200多年的断层。记者:当代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得怎么样?杨明洁: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对于产品设计的需求很小。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设计才慢慢有所起色。这个过程中,西方强势的文化与商品大量进入,中国许多企业毫无竞争力,只能沦为代工厂商,而代工产生的后果就是山寨。这是无奈的,又是必经的。直到2000年后,中国的当代设计才真正起步。 设计应依托强势产业和文化背景记者:作为众多国际品牌的合作伙伴,您接触过不少国外的设计产品,能否举例说说他们的成功经验?杨明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拥有130年历史的全球第一锡镴品牌——马来西亚的皇家雪兰莪。这是从做锡器的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远没有苏绣那么长,但现在它的影响力是全球的。在130年里,皇家雪兰莪建立了产品质量体系,同时也和全球知名设计师进行合作,开发出不同款式的现代产品。再如意大利,现在全球畅销的是他们的奢侈品,包括家具、箱包等,这些都脱胎于意大利的传统手工艺,所以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记者: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您得出了什么结论?杨明洁:我们可以发现,农业文明时的产品设计(或称手工艺产品的设计)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地理属性,受该区域的气候、原材料、加工工艺、原住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一件优良产品的诞生到畅销全球,必须依托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基础的成熟。这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上面提到的皇家雪兰莪,产生的一个基础就是当地吉隆坡盛产的锡矿;意大利的家具、箱包品牌,建立在他们早已将皮革工艺做到全球极致的基础上。记者:您认为中国人应该怎么做?杨明洁:我们不能老是卖材料或粗加工的产品,这样的附加值比较低,而是要卖设计。在中国,做一件看上去像中国的产品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该产品要在基于本土的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在全球畅销,产生影响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脑海里一直在构思着“新手工艺”项目。当这个项目构思成熟时,恰逢拥有产业优势与文化背景的苏州获得“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为苏州利用这个国际平台促进传统手工艺提档升级创造了条件,因此有了我们机构与苏州创博会的合作。再发现再创造推动新手工艺运动记者: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建筑师莫里斯发起了一场“新手工艺运动”,你们的新手工艺运动和他的运动有什么区别?杨明洁:莫里斯的新手工艺运动希望抵制丑陋的工业革命初期机器化大生产的产品。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在越来越网络化、虚拟化的世界中,人们对用真实材质制作并充满文化与生活记忆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越来越大的渴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苏州的新手工艺运动不是莫里斯“新手工艺运动”的复制,而是对于中国尤其是苏州传统手工艺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利用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设计手段与品牌创新体系,让由传统手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产品体系与打响品牌,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记者:能具体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吗?杨明洁:传统手工艺有两种保护形式,一是抢救性保护,就是直接进博物馆。还有一种是我们希望的,就是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工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头脑清晰地去用现代的设计和品牌运作的手段,然后采集传统工艺中最精华的部分,完全有机会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项目启动以来,我们的团队对核雕、石雕、佛雕、玉雕、砖雕、漆雕、金砖、琉璃、巧生炉、仿古青铜器、红木小件、红木家具、缂丝、刺绣、桃花坞年画、麦秸画、灯彩、泥塑、扇刻、龙狮、民俗乐器、戏剧服装等苏州传统手工艺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采集,与艺人沟通,发掘项目内涵,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用现代的视角和方法对这些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括材料的重新组合、敲击、编织等,同时重新做产品线的规划。历时几个月的创新设计,完成了一批实物,在此次创博会举办期间呈现。记者:能不能结合具体的产品阐释一下如何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造?杨明洁:比如“中国画的三维解构——屏风系列”这款产品,我们将传统苏绣进行再创作,制作成三扇由刺绣绣成的屏风,画面上分别表现青山、帆船、湖面,组合在一起,可形成一幅充满意境的立体中国画。三扇屏风可以调整位置,产生错位、叠加的效果,让人产生船在移动的感觉,使刺绣作品有了新的赏玩纬度。屏风的边框设计舍弃了传统的木质框架,用利用金属边框勾勒出三个抽象的、具有现代感的太湖石造型,使刺绣屏风更契合现代生活的步调。这一作品的创意灵感来自于苏州的一些元素和气质,比如太湖风光、太湖石、苏绣等,我是把山、水、石抽象化了。记者:你们的新手工艺产品,可能会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您对此怎么认识?杨明洁:这个很正常。但纵观历史,任何产品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在保留它们的文化内核、并在形式上不断根据新的需求和新的审美改进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记者:本届创博会是苏州新手工艺运动的第一站,接下来你们将怎样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杨明洁:新手工艺是一个长期持续项目,今年所进行的是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对部分传统手工艺进行采集、研究、创新设计。第一批产品在本届创博会上亮相的同时,我们还同时展示同一个品牌产品在一百多年中从传统到创新的历史演变,也包括苏州当地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工具和流程。随后,这些产品还将在上海、米兰、北京、伦敦、芬兰等各大创意设计展会上展出。新手工艺研究院也将在苏州成立。我们在第一阶段要做好的产品;在第二阶段要建立品牌体系,然后再思考如何让这些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相信,从创博会开始,我们的“新手工艺运动”一定会走得更远。(王瑶∕编辑) [详细]

证书展示